劍川縣白芨育苗方法及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shù)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xué)堂
3853人閱讀
茵陳蒿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菊科植物,為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以質(zhì)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者為最佳。每年的2月份開始發(fā)芽,3月份就是采集茵陳蒿的最好時期,4月份就開始抽薹開花了。那么,茵陳蒿有什么價值?在鹽堿地該如何栽培茵陳蒿呢?
一、茵陳蒿的價值
茵陳蒿的嫩苗是可口的野生蔬菜。據(jù)測定,每100g嫩莖葉含蛋白質(zhì)5.6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8g、鈣257mg、磷97mg、鐵21mg、胡蘿卜素5.02mg、維生素B10.05mg、維生素B20.35mg、尼克酸0.2mg、維生素C2mg,還含有蒿屬香豆精、精油,精油主要成分有菇烯茵陳蒿烯酮、茵陳蒿炔、茵陳蒿素等。
中醫(yī)認為,茵陳篙味苦,性微寒,有清熱利濕、消炎解毒、平肝利膽等功效,特別是治療黃疽方面效果更好。除此之外,茵陳蒿還可預(yù)防流感、腸炎、痢疾、結(jié)核等疾病,還有降低血壓、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脂、延年益壽的功效。
我國一些地區(qū)有用茵陳蒿嫩苗以及米粉制作茵陳蒿糕、團的習(xí)俗。采鮮嫩茵陳蒿幼苗洗凈,趁濕上面粉或米粉、精鹽、五香面拌勻,置籠上蒸15分鐘即可食用。還可以將鮮嫩苗洗凈,置開水鍋里煮片刻,撈入涼開水中漂洗后,用手擠干水分,涼拌或炒食。初食的人可能不太習(xí)慣,味微苦,但愈吃愈香,后味極佳,久食可以清火敗毒。還有一種茵陳蒿配黑大豆,制成“茵陳蒿藥豆”,被稱為是肝炎患者恢復(fù)期的食療佳品。
二、茵陳蒿的栽培技術(shù)
1、整地
選擇陽光充足、土壤含鹽量低于0.5%,排水良好、肥力較高的地塊,耕翻、耙平、開溝作畦,畦高20cm、寬1m,種植行南北向,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4000kg作基肥。
2、播種方式
穴播、條播、撒播、分株等。穴播:選擇優(yōu)良種子,于春季3月播種,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后,按行株距25cm×25cm開穴播種。條播,按行距25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撒播:撒播時一定要耙平土地,開溝作 畦,先澆足水濕潤土壤,等半干時,均勻撒上種子,上覆細土一層,以不見種子為度,苗高6~8cm時,要及時拔去雜草,苗高10~12cm時進行移栽,按行株距25cm×25cm定植。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種子繁殖畝用種量1kg左右,播種不要太密,以免間苗時費時費力,浪費種子。
3、田間管理
間苗在苗高4~5cm時進行,保持株距10cm,使其均勻生長,等苗高6~8cm左右時,再間苗一次,保持株距25cm左右。播后1個月需進行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施肥主要以速效肥為主。一般當年春季不采收,使其根系粗壯。
4、栽培管理
茵陳蒿適應(yīng)性強,栽培管理簡便,對水肥要求不嚴,澆水不宜過多,以保持土壤稍微濕潤最好,對光照要求不嚴,生長期間需追施1~2次復(fù)合肥,以便促進開花和延長花期。連綿陰雨容易感染灰霉病,必須及時噴殺菌劑進行防治,并清除病株,加強排澇和通風(fēng)。苗期在植物表面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肥效,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zāi)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能,保護禾苗茁壯成長。
5、幼苗采收
種植第一年不要采收,任其生長,主要是促進其根系生長,等第二年春天萌芽后3~4周開始采收,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藥,可以連續(xù)采集3~4年。
6、種子采收
在9~10月份,種子基本成熟,要及時采種,為防止種子散失,一般在蒴果略微變黃時采收。
以上就是茵陳蒿的價值與鹽堿地的栽培技術(shù),茵陳蒿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很多農(nóng)戶都有種植,你吃過茵陳蒿糕嗎?
關(guān)于鹽堿地茵陳蒿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以下推薦的內(nèi)容感興趣,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