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修剪樹木?樹木整形修剪時期及修剪技術(shù)詳解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堂
38198人閱讀
山槐屬于中等喬木,樹冠的花冠密生短柔毛,廣泛分布于我國的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至西南部各省區(qū)。一般生長于山坡灌叢、疏林中。
1 山槐的育苗技術(shù)
1.1種子催芽處理
種子催芽要在播種前10天左右進行,用70~80度的熱水燙10~15分鐘,慢慢攪拌,然后自然冷卻,浸種24小時,未膨脹的種子可再用上述方法浸種, 將膨脹的種子放入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消毒約1小時,撈出控干,再用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河沙,消毒后用清水洗凈,再與種子進行混拌,種沙體積比為1: 2 或1: 3,將其放在通風良好的常溫室內(nèi),溫度10度左右為宜,并且每天進行翻動,檢查其含水量,種沙含水量以抱團不散開為準, 5天后逐漸有種子開始裂口,裂口處露出胚根尖, 10天后種子大約有40%裂口, 這時就可以進行播種了,如果離播種時間還差幾天,可以將種子放入窖中低溫窖藏,窖溫控制在4~5 度為宜。
1.2播種
1.2.1做床播種
先將圃地深翻一遍,然后做床,做床的同時下底肥磷酸二銨, 施入量每畝10kg, 如果用二氨做底肥, 施入量每畝50kg。床寬1.1m,高25cm,將床面鎮(zhèn)壓后,灌足底水,待底水下滲后,再播種,以防止種子中的水分發(fā)生反滲透,導致種子缺水而死亡。播種方法采用條播,行距10cm,覆土厚1.5~2cm,播種量每畝14.5kg,然后鎮(zhèn)壓,遮蓋葦簾子,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地表板結(jié),避免烈日照射等。覆蓋葦簾子后必須勤檢查,當幼苗大量出土時,及時撤除葦簾子,以免引起幼苗黃化或彎曲。
1.2.2做壟播種
壟底寬60~65cm,壟頂寬35cm,做壟時也要下底肥,底肥用農(nóng)家肥或有機肥,用量同做床相同,做壟后,壟面也要鎮(zhèn)壓,然后雙行開溝條播,溝深3~4cm ,覆土厚1~1.5cm,鎮(zhèn)壓并覆蓋葦簾子。
2 苗期管理
2.1 澆水
播種后田間管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控制好苗床的含水量,播種后早晚各澆一次水, 及時供給種子發(fā)芽和出苗后所必需的水分,雨天土壤濕度大時,停止灌溉,因為,土壤中水分過多會使種子腐爛,苗木的根系如果在過濕的環(huán)境中,影響了根的呼吸,常常生長不良或致死,此外,過量的灌溉不利于苗木的生長,還會引起土壤鹽漬化。山槐速生期的高生長量占全年總生長量的60%以上, 地上部分出現(xiàn)側(cè)枝和分化現(xiàn)象,地下部分形成了完整的根系。故需水、肥、光照量最多。苗木硬化期要停止?jié)菜?目的是為了提高苗木木質(zhì)化程度。
2.2除草、松土
雜草是苗木的勁敵,苗圃雜草生長迅速,繁殖力強,奪取苗木的水分、養(yǎng)分和光照。有些雜草還是病蟲害的根源。因此育苗必須及時清除雜草。即“除小除了”,既省工又省力。但人工除草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為了減輕勞動強度并提高工作效率,要大力提倡機械化除草。適時的松土可提高土壤的溫度,增加透氣性,促進氣體交換,給土壤微生物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活條件,提高土壤有效養(yǎng)分的利用率,促進苗木生長。
2.3間苗、定苗
苗木過密時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每株的營養(yǎng)面積小,而使苗木生長細弱、質(zhì)量下降、易患病蟲害。間苗宜早, 當山槐苗高4~5cm 時,開始間密集苗和受傷苗,間苗后壟播苗每延長米留苗50 株,床播苗每平方米留苗150 株,留苗數(shù)應比計劃產(chǎn)苗量多20%, 7月初定苗,最后定苗時,留苗要均勻,且要比計劃產(chǎn)苗量多10%,以備彌補損失。山槐床播苗定植密度80~100株為宜,平均苗高20cm,地莖0.4cm,畝產(chǎn)量4萬株,壟播苗定植密度35~40株為宜,平均苗高30cm,地徑0.55cm,壟播苗最高可達45cm,地徑0.8cm,壟播苗當年生苗有50%以上可達上山苗標準,壟播畝產(chǎn)量2.5~3萬株。
2.4人工施肥
除了施底肥外,由于山槐本身具有根瘤菌,因此,在育苗期內(nèi)不需要進行人工施肥,這樣可使苗木后期木質(zhì)化較好,無早、晚霜危害。
2.5越冬防寒
山槐床播苗由于沒達到上山標準,可繼續(xù)留床培育,在越冬時無需防寒即可安全過冬,壟播苗必須起苗分級,苗高35cm 以上的苗木又分成一級,留待翌年春天上山,換床苗分成一級留待第二年在苗圃繼續(xù)培育,山槐苗木根系較深,宜秋季起苗,深度在20cm左右,起苗后將地徑對齊, 50株為一捆捆緊,用草袋包好,放入苗木窖中。第二年換床或造林時,必須將一年生苗根系進行修剪,主根保留10~12cm左右。
3 山槐的造林技術(shù)
3.1造林地的選擇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山槐的生長潛力,應選擇最適宜山槐生長的立地條件進行造林,根據(jù)山槐的生物學特性,造林地應選擇在土壤濕潤、肥沃、坡度在35 度以下為宜、土壤的機械組成應為中壤、輕壤或沙壤土。在較為干旱的山坡也能生長,因為山槐具有很強的抗旱能力, 在氣候異常的特殊年份造林成活率之高是其它樹種難以相比的。據(jù)根造林成活率的調(diào)查分析,在疏林地和低林分改造立地上山槐成活率達到70%~90%。
3.2整地
山槐的根系發(fā)達,呼吸作用強烈,因此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氣條件。另外,在多數(shù)情況下,土壤中許多養(yǎng)分由植物不能利用的形式轉(zhuǎn)化為可利用的形式,也要依靠好氣性細菌的分解作用,所以,在山槐人工林集約栽培中,深翻整地是重要措施之一。
穴狀整地時, 翻耕深度視土壤堅實而定, 在中壤或沙壤土上, 深翻30~40cm 即可,在較粘重的土壤上,要適當增加整地深度,穴狀整地的直徑為40~50cm。
3.3造林季節(jié)和方法
在長白山區(qū),造林季節(jié)選在4月末5月初為宜,此時的解凍土層為20cm左右,頂漿造林苗木成活率高。造林方法應以植苗造林為主,因為苗木在苗圃中培育,已具有完整的根系和生長健壯的地上部分,對不良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強,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就不那么嚴格,能夠比較穩(wěn)定地達到較高的造林成活率,適應性強,生長穩(wěn)定,可以說這是植苗造林方法的最大特點,也是它的重要優(yōu)點。植苗造林法受樹種和造林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幼林郁閉較快,所以,山槐的植苗造林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3.4混交林栽培
山槐既可造純林,也可營造針闊混交林,與其混交的適宜樹種有紅松、紅皮云杉等,試驗表明營造山槐與紅松、山槐與紅皮云杉混交林可明顯促進山槐、紅松、紅皮云杉的生長量,值得在生產(chǎn)中使用和推廣,營造混交林時,采用山槐與紅松(S2-2苗),紅皮云杉(S2-2苗)帶狀混交,帶寬為6m,初植密度3300-5000株/hm2,其中,山槐占50%,造林成活率可達85%以上。
3.5幼林撫育
山槐幼林撫育一般連續(xù)進行5年,這5年每年撫育的次數(shù)為3、3、2、2、1,除草松土對幼林生長影響很大,它能防止雜草爭奪土壤水分,提高土壤通氣性,促進土壤有機質(zhì)的分解,改善山槐根系的呼吸作用。所以,造林頭三年每年最少應除草松土2次。
以上就是山槐造林技術(shù)及育苗技術(shù)的全部內(nèi)容,如果您對山槐種植這一塊感興趣的話,可以來惠農(nóng)網(wǎng)多多學習相關(guān)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