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林下套種山稻技術及效益分析
惠農網·農技學堂
6610人閱讀
倒池是河蟹育苗中一項常用技術,即將一個池中的幼體移人另一個池中,使得水質和底質得到根本的改善。河蟹在育苗時期,由于育苗的時間較長,開食早、投喂量大,池水非常容易發(fā)生變質的現象,而且河蟹幼體自凈能力差,而且在水質差的池中也容易生病。因此,及時把握倒池機會,合理運用倒池技術,是消除不良影響,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質量的關鍵。
一、倒池時機
倒池原則上來說不易過多操作,要拿捏好時機確保經濟效益。
倒池雖然是一項較有效的技術,但倒池過程中幼體會有損失,且倒池的工作量較大,不宜過于頻繁。但如果在必須倒池時不進行這項工作,則會造成整池覆沒,損失更大。因此,及時判斷和掌握倒池時機是關鍵。
歸納起來,在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必須倒池。
1.當蚤狀幼體發(fā)育至Ⅴ期時:
此時幼蟹蛻皮,池底廢物堆積嚴重。
由于Ⅴ期蚤狀幼體變態(tài)為大眼幼體的過程中,體形變化大,蛻變時間長,游泳能力幾乎喪失,幼體極易下沉。而此時池底污物堆積較多,形成有害底層,通常導致幼體大量死亡。因此,當蚤狀幼體基本變態(tài)為Ⅴ期的第二天晚上進行倒池工作,此時幼體相對“老”一點,適應性強,趨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2.當發(fā)生聚縮蟲病時:
發(fā)病時的用藥會影響水質,用藥后需倒池。
聚縮蟲病嚴重時用孔雀石綠等藥物加以治療,具有明顯的效果。但孔雀石綠是一種染料,對細胞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很強。因此,用藥后水體中的徽生物,特別是單細胞生物被大量殺滅,尤其是池底的菌膜常被破壞,大量有害物質放散,而水體自凈能力減弱,水質不穩(wěn),極易導致水質惡化。一般在用藥的第二天,水就迅速變清,水質難以控制,常規(guī)換水往往不能見效,此時易造成幼體大量死亡。因此,在孔雀石綠等染料類藥物用藥后的第二天。宜迅速倒池。
3.當出現“泛池”時:
泛池也是嚴重危害幼蟹的情況,必須倒池。
河蟹育苗中,由于操作失誤或水質突然變壞時,常會發(fā)生“泛池”現象。因此,每隔二個小時:要對各個池口檢查一遍,如發(fā)現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結物泛起或水質突然惡化時,即可判為“泛池”。此時一方面要立即使用0.2―0.5ppm的高錳酸鉀(或其它氧化劑、增氧劑)緩解一下,一方面立即著手倒池。
4.當出現不明原因死亡時:
在河蟹育苗中,有時會發(fā)生不明原因的死亡,要引起高度重視,如果取樣檢查經常發(fā)現死苗個體,可以在診斷出原因前立刻進行倒池來實施“急救”,以免在確診過程中造成大量死亡。在生產實踐中,此項措施往往具有良好效果。
5.當出現缺氧狀態(tài)時:
雖然河蟹育苗是在不斷充氣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但仍會經常發(fā)生缺氧情況,在育苗的中后期,溶氧往往會在4毫克/升以下,這往往不被人們注意。從表征上看,池水水質變得混濁暗淡,缺少亮質和生機;取樣觀察,幼體缺乏活力。此時,通常換水難以徹底改觀,宜盡快倒池。
6.當密度過大時:
此時不光是倒池,同時也要進行分池。
河蟹育苗幼體密度過大時,變態(tài)時間會延長,變態(tài)率減低或不同步,導致單位水體出苗量下降,甚至整池絕收。因此,當河蟹幼體發(fā)育至蚤Ⅲ時密度仍在40萬尾/米3以上,至蚤Ⅴ時密度達25萬尾/米3以上,應結合倒池進行分池,控制蚤Ⅳ密度在20萬尾/米3左右,蚤Ⅴ密度l0―15萬尾/米3為宜。
二、如何倒池
倒池一般有三種方法,即燈誘法、溢水法和放水法.在育苗布池階段就應該考慮以后的倒池盡可能在相鄰兩池間進行。育苗池最好一室兩排,利用預熱水池作周轉池,每五池左右設一周轉池,或從中間向兩邊作兩分法倒池,或作循環(huán)周轉式倒池,并利用幾個高密度池在蚤Ⅴ階段將所有池子布滿。這樣運作有助于減小工作量,提高倒池效率和出苗量。
1.燈誘法
一般在相鄰兩池間來用。倒池正常安排在Ⅲ.Ⅳ.Ⅴ蚤狀幼體變態(tài)后的第二天進行.將準備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凈并消毒,加入過濾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處不少于10厘米。調試鹽度與準備移出的池子相同,鹽度差控制在2‰以內。調好鹽度后開始加溫,兩池溫度應盡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過l℃。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鎢燈,燈頭距水面30厘米左右。減小充氣量,照亮5分鐘后,即用虹吸管齊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頭不能觸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損失;另一頭要平放在移人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沖池底造成幼體損傷)。當燈光下沒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氣兩分鐘,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氣。停氣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蟹苗會集中下沉,造成損失。如此往復,直至兩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過放水收集。
2.溢水法
一般在相隔兩池間使用。將移人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l米深左右,調節(jié)鹽度和水溫。將溢水網箱放入移出池邊的下水道中(溢水網箱由外箱、網架和網箱組成。外箱為方形,高度30厘米,開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長寬尺寸以能夠放人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為準。內置一方形網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為準。架上套一網箱,網箱必須緊繃在網架上,否則會造成死亡,網目大小根據幼體大小選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篩絹,以燈誘法虹吸幼體至網箱中(檢查溢出水中是否漏苗),然后帶水移入新池。
3.放水法
一般在相隔兩室倒池時使用。將移人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調節(jié)鹽度和水溫。將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開排水閥,讓苗從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網箱收集,然后帶水移入新池。在實際生產中,三法同時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體變態(tài)二天以后,如遇到緊急情況,也可用抄網直接撈取幼體至新池中,以實現倒池的目的。
三、倒池后的管理
倒池后應立即投喂餌料,第一次投餌量可達正常投餌量的1.5―2倍(以實際池水水體計),同時施用2ppm的土霉素(或其它抗菌藥物)于水體中,以避免移池過程中幼體形成的傷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轉入正常管理。
小結:河蟹倒池也是一項技術,因為幼蟹體質較弱,要做好倒池時間的判斷,及時倒池,同是倒池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技術減小倒池過程幼蟹受傷。






湘公網安備 43010202001359號
長沙網安數字警務室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湘B2-20130072 營業(yè)執(zhí)照 食品經營許可證:JY14301020285067(1-1)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湘)-非經營性-2024-007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證書 (湘)長字第0018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