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的采收與保鮮技術
惠農網(wǎng)·農技學堂
4810人閱讀
杏鮑菇又名刺芹側耳,以具有獨特的杏仁香味和肉肥厚似鮑魚而得名。子實體單生或叢生,菌肉肥厚,菌柄組織細密結實,雪白粗大,口感極佳,是國內外市場較暢銷的一種食用菌,其栽培技術如下:
1、栽培季節(jié)與配方
合理安排生產季節(jié)是獲得杏鮑菇高產的重要前提,根據(jù)我省氣候條件,一般8月下旬即可開始栽培,采取熟料袋栽,棚內或室內發(fā)菌方法,發(fā)菌培養(yǎng)約36天可長滿全袋,7-10天后,至10月上旬就可入棚排袋及剪口處理,同時控制棚溫在20℃以下,進行頭茬菇管理。
配方:棉子殼74%,麩皮20%,石灰4%,糖0.5%,石膏1%,磷酸二氫鉀0.4%,多菌靈0.1%。
2、培養(yǎng)料消毒滅菌
先將配養(yǎng)料混合均勻,摻水l-1.1倍,使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達到60%,即用手抓擠時指縫有1-2滴水滲出,然后加入石灰調節(jié)pH值,達到7.5左右,使培養(yǎng)料吸透水分后進行裝袋。栽培袋選用17厘米×33厘米×0.05厘米規(guī)格的薄膜袋,每袋裝干料0.5公斤,濕料1公斤左右,用塑料繩扎活口或用套環(huán)塞棉口套袋。采用常壓消毒滅菌,即水燒開后始終保持沸水狀態(tài)8小時,然后再悶12小時,取出栽培袋,搬入接種室內。
3、接種培養(yǎng)
接種室消毒滅菌,常用福爾馬林加高錳酸鉀熏蒸半小時。操作人員的手和接種工具用75%酒精消毒后,換上工作服進行接種。打開塑料扎繩,將菌種挑入栽培袋內,立即扎好口,一般每袋(瓶)栽培種可接50個栽培袋,栽培袋接完種后,打開接種室門,將接過種的栽培袋搬入經(jīng)消毒滅菌的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發(fā)菌時氣溫保持在24-26℃,濕度60%,培養(yǎng)3-4天后檢查有無雜菌污染栽培袋,一旦發(fā)現(xiàn)應立即處理掉,從接種至菌絲長滿需40-45天。菌絲長滿袋后,將栽培袋移入出菇房出菇。
4、出菇管理
(1)溫度管理:出菇采用垛墻式或床架式,溫度控制在10-18℃。低于8℃以下時,原基難以形成或生長非常緩慢。高于20℃以上且濕度較大時,菇柄變軟,易感染雜菌和蟲害。
(2)濕度:子實體形成階段,菇棚的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濕度過小時,原基難以分化,干裂萎縮并停止生長。此時可向地面,菇棚空間噴水,切忌往菇體上直接噴水,以防子實體變黃,影響產量和質量。
(3)空氣:杏鮑菇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需要充足的氧氣,通風不良,實體難以正常發(fā)育,原基形成時期以保濕為主,隨著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漸加大通風,以滿足生長需要。
(4)光線:杏鮑菇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階段予以散射光線即可,光線還可以調節(jié)菇棚溫度。
5、采收
子實體生長6-7天后,即單菇重70-80克,菌蓋徑4-5厘米,菌柄10-12厘米即可采收。采收時不要碰破菌蓋,保證菇體完整。采收前1天切勿噴水,以防采后水分過多難以貯藏保鮮,采收第一潮菇后,清理面,調整溫度使菌絲有5-7天恢復期,以利第二潮菇的生長,生物轉率可達80%以上。
6、病蟲害防治
杏鮑菇栽培中較易發(fā)生細菌性子實體病害,綠色木霉,青霉,鏈霉等,可用0.3%多菌靈進行防治。常見蟲害主要是菇蠅和菇蚊,可在發(fā)生期噴灑800倍液敵敵畏進行防治。
關于杏鮑菇栽培技術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惠農網(wǎng)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