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菇生料栽培技術
惠農網·農技學堂
13618人閱讀
近年來,我國要求退耕還林恢復林地面積,因此各級政府鼓勵農民大力發(fā)展林下經濟,增加經濟收益,而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重要的林下經濟模式之一,而且食用菌生產后的肥料也是可以促進樹木生長的肥料,是優(yōu)勢互補的種植模式,接下來小編就來簡單說說林下人工食用菌種植模式及相關問題。
1 林下食用菌菌種選擇
林下食用菌菌種要根據當地土壤情況與天氣因素選擇適合的菌類,如果無法確定可以小面積試種的方式進行具體的試驗合適種植的菌種,同時在不影響原有樹林地貌的同時,開展相關的菌類種植,需要注意的是在種植過程中要注重與其他作物或已有植物的和諧。
2 林地選擇及處理
菌類屬于抗性較差的植物,因此在種植時要盡量選擇水源與土壤較為清潔的區(qū)域,對于自然水源無法滿足滿足菌類生長的需求的,可以通過外接地下水源或自來水的方式進行灌溉作業(yè)。對于從未種植過菌類的土地,則在投入使用種植前需要做好開挖工作,具體操作為:先開挖專門針對菌類種植的排水溝與田床,并將田床進行徹底的清理工作,完成建造后需晾曬數日后再投入使用,同時在具體種植前需要灑一定數量的生石灰進行消毒處理。消毒后對田床周邊的雜草進行清除,確保菌類能夠獲取足夠的養(yǎng)分。在田床內鋪設腐殖層土壤并進行施肥,施肥用原料大多采用經過發(fā)酵處理的排泄物。
3 林下食用菌栽培模式
3.1 林間露地栽培
林間露地栽培指在原有的林地基礎上利用樹木之間的間隔空間,在保障不破壞原有生態(tài)結構的基礎上,進行菌類的種植,比如說平菇、香菇、銀耳等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種植的。在種植過程中為了防止污染,可在地表鋪蓋一層膜后進行種植,也可以采用搭建暖棚的方式進行種植。
3.2 林下覆土栽培
我國農戶最為常用的菌類種植手段就是林下覆土栽培的方式,簡單點來說就是通過將菌類種子包裹種植于土壤下,使其自然發(fā)育生長的一類種植手段,比如說灰樹菇、口蘑等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種植的。在種植上要求各菌類種子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從而保障其正常生長發(fā)育。在完成播種任務后需進行澆水作業(yè),同樣,為更好控制其濕度與溫度的變化,可在土壤上搭建暖棚或覆蓋塑料膜 。
3.3 林下播種栽培
林下播種栽培對土壤面積需求大,因此要由農戶開墾專項的土壤田床,將菌種的種子直接鋪灑于田床上進行種植,比如說羊肚菌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種植的。林下播種栽培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濕度、溫度等客觀因素,選擇生料或發(fā)酵料進行具體播種,播種后要在田床內鋪設一定厚度的土壤,模擬菌類的原有生長環(huán)境 。
3.4 林間吊袋栽培
林間吊袋栽培難度比較大,主要是利用樹木間的距離使用尼龍繩捆線打結的方式,將菌種置于小袋內,利用立體的空間開展種植,比如說木耳等品種的菌類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種植的。
4 林下食用菌關鍵技術
4.1 實施科學管理
在種植過程中當發(fā)現任何不良的菌株要第一時間鏟除,以免影響其他菌類的正常生長;需要動態(tài)觀察菌類吃料的情況,根據化肥的余量控制施肥的數量;采用溫度計測溫的方式觀察菌類的生長環(huán)境,當溫度超過28℃后要及時打開暖棚進行通風降溫處理,適度增加澆水的用量;菌類完全生長后要徹底拆除原有的保暖裝置并進一步加大澆水量,過幾天后便可采摘收獲 。
4.2 加強病蟲害防治
害蟲的防治工作是確保菌類健康生長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做好相關的衛(wèi)生處理工作,隔斷適合害蟲生長的環(huán)境生成,同時可以在田床的周圍噴灑石灰以殺菌消毒,也可以安裝一定的捕蟲裝置用以減少害蟲的數量,在使用殺蟲劑是要使用國家允許的殺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