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什么季節(jié)種植?
惠農網·農技學堂
11391人閱讀
太子參屬于人參中的一種,是一味營養(yǎng)非常豐富的中藥材,有著補益脾肺,益氣生津的功效。那么太子參怎么栽培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太子參的特性、栽培技術及采收方法。
一、太子參植物學特性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株高15~20cm。根長紡錘形,肉質,外皮淡黃色,疏生須根。莖直立,下部紫色,近四方形,上部近圓形,綠色,節(jié)略膨大。葉對生,近無柄,下部葉倒披針形,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長卵形,莖端的葉較大,邊緣略呈波狀?;ㄒ干?,二型;莖下部的花小,梗細,被柔毛,萼片4,閉合,無花瓣;莖部頂生花大,白色,花梗長,紫色,萼片5片,披針形,背面有毛,花瓣5片,倒卵形,頂端2齒裂。蒴果近球形,成熟時5瓣裂。種子扁圓形,有疣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二、功用、成分及分布
孩兒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異葉假繁縷。以干燥塊根入藥,藥材名太子參。太子參性微溫,味甘、苦。具有補肺、健脾的功效,主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盜汗、精神疲乏等癥,近年來在治療肝炎、糖尿病、冠心病、心絞痛、甲亢、淋巴結核等方面也有新的進展。
塊根含有多種甾醇,包括β-谷甾醇、豆甾烯-3β醇、D7-豆甾烯醇-3-O-β-D-葡萄吡喃糖苷、胡蘿卜苷、太子參皂苷A和尖葉絲石竹皂苷,此外還含有太子參多糖、揮發(fā)油類(以糠醇含量最高)、脂肪酸類、油脂類、磷脂類、環(huán)肽類、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
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主產福建、江蘇、安徽、山東、浙江、上海等地,多系栽培。
三、生物學特性
(一)生育期和生育時期劃分
1、生育時期劃分、萌發(fā)期、旺盛生長期、塊根膨大期。
(二)種子特性
1、種子休眠特性:低溫打破休眠;2、成熟后易脫落。
(三)塊根生長發(fā)育特性
1、低溫生長發(fā)芽;2、莖節(jié)生根;3、發(fā)根早,早期主要是根數和根長度,5月中旬主要增加根粗和根重;4、與地上部相關
(四)莖葉生長特性
1、地上分枝;2、6月中旬生長量達高峰;3、高溫超過30度停止生長。
(五)夏眠特性
夏至以后,地上莖葉枯黃,新生塊根彼此分開,塊根頂端混合芽分化完成,進入休眠越夏階段。
四、生長發(fā)育與環(huán)境條件
(一)土壤條件
1、土壤類型:砂壤土。
2、土壤pH值:中性。
3、土壤肥力:土層深厚、疏松、肥沃。
(二)溫度 怕高溫。
(三)光照 怕強光曝曬
(四)水分 喜濕怕澇。
五、栽培技術
(一)選地 排灌條件良好、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前茬不宜選擇煙草或蔬菜。
(二)整地 深耕20~30cm,施足基肥,耙細整平,做成寬1~1.3m、高17~23cm的弓背形畦,畦溝33cm。
(三)播種
1、品種選擇:大葉種 、小葉種 、柳選小根、柳選大根。
2、播種方式:
(1)種子育苗
自然落地,收獲參后,整平畦面,待翌年出苗后管理;或收參后,刮取畦面土層,撒于其他地塊;或采集種子,當即播種于整好的畦面上;或與濕潤的細沙拌勻貯藏,經低溫處理后播種。
(2)分根繁殖 ①選種;②適時栽種;③斜栽法;④平栽法。(四)田間管理
1、培土
2、除草
3、施肥 :施基肥
4、排灌
5、病蟲害防治
A、葉斑病
B、花葉病毒病
C、銹病、斑點病、紫紋羽病、白絹病、炭疽病、立枯病、霜霉病
D、白螞蟻、蠐螬、螻蛄、金針蟲和蚜蟲。
六、留種
(一)原地留種法
將植株生長良好的種參原地保留。待栽種時起挖。在留種地畦溝種玉米或畦面種豆類遮蔭,此外,留種地畦面應保持平整,嚴防人畜踐踏,不拔草,防積水。
(二)砂藏留種法
宜選院內涼爽干燥的地方,先用15%~20%石灰水消毒地面和墻壁,然后鋪上干凈砂土5~10cm,砂面攤放種參3.5cm,再蓋砂土5~10cm,連續(xù)排放4~5層。砂藏期間,室內應保持通風透氣,水分不可過高,每隔15~20天翻看一次,防止病菌繁殖造成爛種。
七、采收、加工與貯藏
(一)采收
在6月中下旬(夏至前后),地上部分有50%左右枯萎倒苗時收獲。收獲要及時,過早,地上部分尚未枯萎,影響參根化學成分積累;過遲,常因雨量過多而造成腐爛。
(二)加工
1、“生曬”法:將收獲的鮮參去盡殘留的莖葉和泥土,挑去雜質,用清水洗凈,撈出,在日光下曝曬至干為止。
2、“燙制曬干”法。
(三)貯藏
太子參淀粉含量高,夏季易受潮霉爛、變色和蟲蛀,故應貯藏于通風干燥處或石灰缸中。一般在含水量符合要求,環(huán)境相對濕度小于78%條件下,可安全度夏,并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