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基肥的施用技術(shù)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堂
4625人閱讀
濟薯26是山東農(nóng)科院選育的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高抗根腐病、蔓割病、抗莖線蟲病和黑斑病)、適應性廣的紅薯新品種。濟薯26畝產(chǎn)3500公斤以上,下面來介紹一下濟薯26種植技術(shù)。
紅薯新品種濟薯26尤其適合山東及黃淮薯區(qū)丘陵和平原旱薄地種植。
1 品種特征特性
濟薯26具有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薯形長紡錘,結(jié)薯整齊集中,商品薯率高,適于機械收獲。開封沙區(qū)引種表現(xiàn),耐旱耐瘠薄,結(jié)薯整齊性、集中性、商品性突出。
2 規(guī)模化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模式
2.1 技術(shù)路線 規(guī)?;弋a(chǎn)優(yōu)質(zhì)高效栽培,必須創(chuàng)造高產(chǎn)基礎(chǔ)條件,土地規(guī)模連片,灌溉條件好;地塊輪作3年以上;集約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機械、新設(shè)施、新技術(shù),在主要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落實省工、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藥、節(jié)地等配套措施,使田間作業(yè)及技術(shù)操作輕簡化,實現(xiàn)節(jié)本增產(chǎn)、增效栽培目標。
2.2 技術(shù)模式 脫毒種薯+增施有機肥+深耕+起壟+鋪滴灌帶配套施肥灌溉+覆蓋黑色地膜+沾藥插栽+化控除草+機械收獲。
3 培育壯苗
3.1 種薯及育苗方式 高產(chǎn)栽培要求購置脫毒種薯,建立大棚育苗基地,培育壯苗,進行早熟栽培。采取大棚、小拱棚及地膜3 層覆蓋育苗方式,豫東地區(qū)3 月上旬育苗,第1 茬苗4 月中、下旬栽植,第2 茬苗5 月份栽植。
3.2 壯苗標準 葉色濃綠,展葉6~8 片,葉大、肥厚,頂葉齊平,莖節(jié)粗短,莖長20~25cm,莖粗約5mm,百株苗重500g 以上。
3.3 育苗場所選擇與床土準備 選在背風向陽的村莊南部或庭院育苗,且3 年以上未種過甘薯的地塊,地下水位低;常年育甘薯苗的庭院,苗床要更換20cm 厚土層,以防土傳病害及地下害蟲為害。
3.4 用種量與苗床面積 培育大苗、壯苗要求稀排中大薯塊,薯塊200g 以上,每667m2 需種薯60kg 左右,需苗床凈面積4~5m2,苗床寬1.2m 左右。每667m2 大棚可供10hm2 大田栽培,根據(jù)生產(chǎn)面積計劃育苗面積。
3.5 種薯精選、處理、排薯 精選無病、健康的中、大薯塊作種薯,種薯分級分畦排種。排薯前用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 倍液浸種10min,晾干后排薯。排薯前,密閉大中小拱棚3~5d,并先將床畦蓋上地膜,以提高苗床地溫。苗床澆溫水,最好在棚內(nèi)建一太陽能溫水池,1m2 苗床需備溫水100kg 左右。采用平放排薯法,薯頭方向一致、整齊,薯塊向陽面朝上,薯頂面持平,每排種薯間距3cm 左右。排薯完畢,用營養(yǎng)土填平至薯頂面,然后澆透床畦,覆蓋3cm 厚營
養(yǎng)土,畦面再覆蓋1 層1cm 厚的麥秸或稻草,最后蓋地膜。
3.6 苗床管理 出苗前床溫保持在30℃左右,氣溫保持在35~37℃。密閉大中小拱棚,對覆蓋草苫的拱棚,要早揭開苫見光提溫,下午16:00 早蓋苫保溫。有60% 薯苗頂土時,早上揭去地膜以防中午高溫燒苗。頂土至齊苗階段,中午最高氣溫控制在32~35℃,地溫25℃左右;齊苗后中午最高氣溫控制在30~32℃,地溫20~25℃ ;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薯苗18~20cm 時,開始練苗,逐漸加大通風量,4 月10 日前后可揭除棚膜,以適應大田環(huán)境。
4 耕施及栽植技術(shù)
4.1 深耕,增施有機肥 沙區(qū)冬閑地春薯栽培,可在年前12 月下旬深耕1 次,耕翻25cm,以凍死土壤大部分害蟲,同時納貯雪水;4 月10-15 日,澆足底墑水后每667m2 撒施腐熟優(yōu)質(zhì)圈肥3~5m3,甘薯專用肥或硫酸鉀型緩釋肥(15-10-20)50kg,旋耕1~2 遍。
夏薯栽前整地,前茬是蔥蒜類、油菜作物的地塊,要將枝秧清理干凈;麥茬,用滅茬機粉碎秸稈、根茬,造足底墑,施底肥同上,深耕30cm,將表層碎秸稈翻入下層,然后再旋耕起壟。
4.2 機械起壟覆黑色地膜 1 壟1 行種植,壟距80cm,壟高25cm 左右。選用帶鎮(zhèn)壓器的起壟機械,起壟時壓實壟面。
4.3 病蟲害防治 一是藥劑穴施法,每667m2 使用10% 福氣多顆粒劑1kg 或30% 毒死蜱微膠囊懸浮劑1kg 等拌細土20~25kg ;二是采取苗莖沾藥泥漿法,選用30% 三唑磷微膠囊懸浮劑1kg 或60% 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高巧)50mL 等,兌少量水稀釋后混入粘土泥漿40~50L,浸沾苗基10cm。
4.4 插栽密度及栽植 春早熟栽培密度為4000~4500株/667m2;晚熟栽培4500~5000株/667m2。起壟覆膜后,提溫2~3d 后栽植。采取L 型栽植法,在地膜上用瓜鏟縱挖3~5cm 寬的栽植溝,將苗莖下半部帶葉片水平臥栽,栽深5~6cm,地上部保留3 片展開葉。高產(chǎn)栽培,選用一級薯苗,栽時應將弱苗揀出。栽后整平壟面,鋪滴灌帶。
5 田間管理
5.1 查苗補栽 栽后5~7d 注意查苗補栽,于傍晚時替補弱苗、死苗、缺苗;對壟溝露地部分噴施除草劑,使用72% 異丙甲草胺乳油100~150mL,兌水40~50kg。
5.2 水肥管理 栽后滴灌1 次,促使緩苗,水分滲透到壟底25 cm深即可;封壟前壟面表層土見干見濕;開封沙區(qū)6 月份處于旱季,地膜甘薯一般7~10d 滴灌1 次。早熟栽培可于栽后80~90d,水肥一體滴灌1~2 次,重茬地塊每次滴灌時增施腐植酸液肥(含螯合態(tài)中微量元素)5~10kg +滴灌用硫酸鉀型(高鉀中氮)復合肥20~30kg;晚熟栽培可于栽后100d,水肥一體滴灌2~3 次,每次施肥量同上,收獲前10~15d 停止滴灌。
5.3 莖蔓管理 栽后50~60d,長勢偏旺時,要提前化學控旺,不翻秧;分段化控2~3 次,每667m2 用5% 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0~25g 兌水40~50kg 噴施。雨水大或地力足時要增加噴藥次數(shù)和藥量。
5.4 化學除草 禾本科雜草2~3 葉期,每667m2 使用10% 精喹禾靈乳油40~60mL 兌水40~50kg,噴施莖葉;防治壟溝闊葉雜草,在生長前期,選擇無風的傍晚,使用除草藥劑稀釋后定向噴施。
6 適時收獲
規(guī)模生產(chǎn)可根據(jù)市場價格及生育期靈活采收。栽后120d薯塊達200g以上即可采收;豫東地區(qū)晚春及夏栽鮮薯,一般在10 月中旬收獲完畢。為防碰傷薯皮收運過程中,要輕拿、輕放、輕裝、輕運、輕卸。
濟薯26品質(zhì)好、皮紅肉黃,收獲即食風味極佳,適合烘烤和蒸煮。薯形長紡,結(jié)薯整齊集中,商品率高達95%,其種植效益高、種植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