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應防牛水皰性口炎病
惠農網·農技學堂
3964人閱讀
養(yǎng)殖戶在養(yǎng)牛的過程中,很多人會遇到這些問題,犢牛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料肉比高等等。
養(yǎng)牛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牛場效益高低,對于繁育牛場而言,若想提高效益關鍵在于生得多、死得少、長得快。當前國內多數(shù)牛場的母牛平均年產犢牛可達0.8頭左右,不過犢牛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料肉比高等一系列問題,卻致使牛場成本居高不下處于連年虧損狀態(tài)。經生產實踐證明:加強新生犢牛的護理,有助于提高犢牛成活率、生長速度,以及降低育肥期的料肉比。
1、初生犢牛體質弱
弱犢勢必會出現(xiàn)死亡率高、發(fā)病率高及生長速度慢等問題,而初生犢牛體質強弱關鍵在于初生體重與活力。母牛懷孕期間,特別懷孕中后期犢??焖侔l(fā)育期,一定要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以促進犢牛發(fā)育,達到理想的初生體重與活力,另外也可促使母牛分泌更多的乳汁。根據配種時間預算出分娩時間,做好母牛接產工作,避免產程過長或難產,當犢牛與母牛連接的臍帶斷裂而長時間沒有產出,便會出現(xiàn)缺氧窒息或活力差等問題,進而形成弱犢。
2、防止犢牛受寒
犢牛初生后應及時清除掉口鼻內的羊水,防止羊水進入肺部而造成異物性肺炎,或羊水吃進肚中而影響消化能力。身上的羊水可讓母牛舔干,這樣有助于促進胎衣的排出與增進母子感情,若母牛不舔或天氣寒冷等情況下,可人工采用毛巾或麥麩擦干。此外犢牛初生后前8~12個小時,必須做好保溫工作,最好使溫度達到20℃以上(越接近于母牛體溫越好),不然則容易出現(xiàn)受寒腹瀉、發(fā)病或活力下降。
3、科學進行斷臍
不少飼養(yǎng)員會在犢牛出生后馬上進行斷臍,其實這種做法并不太好。犢牛出生后5~10分鐘再進行斷臍,一來可以有效緩解犢牛缺氧狀態(tài),對提高犢牛體質與活力有較大的幫助;二來臍帶血中含有大量造血干細胞,對犢牛后期的體質、免疫力、生長速度非常關鍵,應盡可能減少臍帶血的丟失。犢牛斷臍前將臍帶血回擠一下,然后從3~5厘米處斷開,并用碘伏對臍帶及周圍進行消毒(至少進行3~5天),另外應盡可能避免對臍帶進行結扎,讓其傷口敞開自然干枯、脫落即可。
4、盡早吃足初乳
犢牛出生后應盡早讓其吃上并吃足初乳,以便從母乳中獲取營養(yǎng)與母源抗體。當犢牛不能自行吃上初乳時,應進行人為輔助,對于一些不知道吃奶的犢牛,可將乳汁擠到手指放入犢??谥凶屍渌蔽?,慢慢的便可以形成條件反射正常吃奶。犢牛出生后前3天,飼養(yǎng)員一定仔細觀察犢牛吃奶情況,以及母牛奶水質量等問題。當母牛泌乳量不足時應增加營養(yǎng)與催乳,或者對犢牛進行寄樣或人工哺乳;當母牛患乳房炎時應停止對犢牛的哺乳,以免犢牛吃了壞奶而出現(xiàn)拉稀。
5、防止犢牛吃進污物
新生犢牛出現(xiàn)腹瀉一方面與吃奶量、溫度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吃進病原微生物有關,前者多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后者多會引起細菌或病毒性腹瀉,因此應盡可能防止犢牛吃進污物。母牛臨產前對后驅、乳房進行消毒,避免犢牛一出生便吃進病原微生物;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與消毒工作,以降低環(huán)境內的病原微生物。
6、避免踩傷或壓死
實際養(yǎng)牛過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犢牛被踩傷或壓死,讓飼養(yǎng)員無法不感到惋惜。避免犢牛被踩傷或壓死可從以下幾點入手:盡可能選擇母性較好的母牛留種,并做好母牛分娩前后的保健工作,促進母牛產后恢復;加強產房溫度的控制,當溫度過低時牛會扎堆取暖、犢牛會趴窩在母牛身邊,這樣踩傷或壓死的幾率便會大大增加;盡可能一頭母牛一間產房(或一個欄),避免將產犢母牛放入大群進行飼養(yǎng);減少對牛的驚嚇;飼養(yǎng)員多進行巡圈,盡可能做到產房24小時不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