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肥有哪些作用?沼肥在果蔬生產上的綜合利用技術
惠農網·農技學堂
5093人閱讀
棗樹主要的蛀果害蟲有兩種:棗綺夜蛾和黃斑蝽象,棗綺夜蛾的幼蟲危害棗花和棗果,黃斑蝽象的若蟲和成蟲刺吸果實和嫩梢的汁液。這兩種主要蛀果害蟲對棗樹的產量及品質影響極大。
一、棗綺夜蛾
棗綺夜蛾分布在河北、河南、甘肅、山東、浙江等棗產區(qū)并給當地造成嚴重危害,主要危害棗樹的花、幼果和嫩葉。在棗果實生長期幼蟲可吐絲纏繞果柄、蛀食棗果使被害果實逐漸枯干。
1、棗綺夜蛾的形態(tài)特征
棗綺夜蛾卵球形,初產時白色。半透明,近孵化時呈淡紅色且上部色深下部色淺孵化前呈暗紅色。棗綺夜蛾的蛹長6~7、mm,剛羽化的蛹頭胸腹面鮮綠色背面黃綠色;羽化時全體黃褐色。初齡幼蟲黃白色胴部疏布白色原生剛毛,臀板黑色有光澤。老熟幼蟲體長10~14、mm為淡黃綠色,同棗花顏色相近;幼蟲發(fā)育成熟時胴部各節(jié)有3個紫紅色斑塊構成色帶。剛蛻皮的老齡幼蟲全體鮮綠色帶紋黃白色,背線深綠疏布白色長毛;幼蟲受驚時吐絲下垂。成蟲為褐色小蛾子,體長約5、mm、展翅約15、mm;成蟲靜止時近正三角形;前翅3條色帶兩邊的褐色中間的灰白色,在灰色帶的兩邊各有1條白線;后翅淡褐色緣毛淡紫紅色。雌蛾同雄蛾相比個體略大雌蛾腹部末端圓雄蛾末端尖。
2、棗綺夜蛾的生態(tài)習性
棗綺夜蛾在河南地區(qū)1年2代均以老熟幼蟲在樹干皮縫或樹洞內作繭化蛹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白天多靜伏葉叢避光處夜間活躍。棗綺夜蛾的成蟲有趨光性。卵多散產在花梗杈間少數產于葉柄基部,1只雌蛾產卵百粒左右成蟲壽命10~15、d。幼蟲孵化后喜食蜜液及花部器官,尤喜啃食花盤進而吐絲,把花序圍成一團藏于花序中取食,棗的盛花期亦是該蟲為害的高峰期。當花期過后便蛀食幼果一般一頭幼蟲在發(fā)育期內可啃食幼果6~8個,且有蛀大果的習性所以即便是蟲口密度不很大時減產亦重,因為被害的果多是發(fā)育較好的頭棚棗。
3、棗綺夜蛾的防治方法
一是人工防治。幼蟲老熟時在棗干上綁草繩,誘其化蛹集中焚燒;或在休眠期刮除棗樹粗裂翹皮消滅越冬蛹。
二是生物防治。幼蟲發(fā)生期噴蘇云金桿菌0.5億/ml菌液殺死害蟲。
三是化學防治。5月下旬噴灑50%敵敵畏800倍液、50%殺螟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殺滅幼蟲。
二、黃斑蝽象
黃斑蝽象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浙江等省區(qū)的棗產區(qū)。若蟲和成蟲刺吸果實和嫩梢的汁液導致果實畸形發(fā)育,有時將病菌帶入果內誘發(fā)病害。棗被蝽象叮后果面出現圓形黑點,誘發(fā)縮果病及炭疽病,對棗的產量及品質影響較大。
1、黃斑蝽象的形態(tài)特征
黃斑蝽象卵黃色圓筒狀。若蟲無翅胸腹部有許多紅、黃、黑三色相間的橫紋。成蟲扁平背灰黑色腹灰黃色且具多數黃斑點,體長18~23、mm、寬8~11、mm、觸角黑色。成蟲有假死性有臭氣排出,所以該蟲又名“臭蟲”。
2、黃斑蝽象的生態(tài)習性
黃斑蝽象1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在樹洞、草堆內越冬。翌年5月越冬蟲開始活動,6月交尾產卵、7月現若蟲、8月羽化成蟲。該蟲白天在溫暖向陽處活動夜晚則在背風處避寒。5月該蟲開始陸續(xù)飛到棗樹嫩枝上吸取汁液,成蟲具有趨光性且飛翔能力較強。進入6月份雌雄成蟲開始在白天交尾產卵,一般在交尾后4、d左右產卵,卵多產在棗樹樹冠的外圍,棗吊梢部葉片背面。初孵若蟲在卵殼周圍靜伏不動,受驚后分散危害。初孵若蟲不取食但隨著生長食量漸增,成蟲羽化后食量更加頻繁,對棗果的危害也逐漸加重。該蟲孵化率的高低與外界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天氣溫度達到20℃以上、相對濕度在70%左右,孵化率可達100%;夏季若遇到連綿陰雨的天氣易引發(fā)蟲卵的霉變,造成孵化率下降若蟲死亡率升高。
3、黃斑蝽象的防治方法
一是人工防治。人工摘卵塊捕殺越冬成蟲;利用成蟲趨光性的特性用燈光誘殺。
二是化學防治。成蟲及若蟲發(fā)生期噴灑50%甲胺磷1、500倍液或2.5%滅掃利6、000倍液效果良好。
三是藥物熏殺。冬季在棗園內用50%辛硫磷或80%敵敵畏及其它煙霧殺蟲劑與鋸末混合點燃進行熏殺。
鑒于這兩種蛀果害蟲對棗樹的產量和品質產生的影響較大,因此棗農門應當引起注意做好害蟲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