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促進薯塊肥大的方法
惠農網(wǎng)·農技學堂
4211人閱讀
紅薯作為一種廣泛種植且產量豐富的作物,其豐收與否往往與田間管理技巧密切相關。許多農民在紅薯收獲時發(fā)現(xiàn)產量和品質不如預期,原因可能在于管理方法或時機不當。下面一起學習一篇紅薯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
一、追肥管理
紅薯生長前期需充足氮肥以促進莖葉生長和植株健壯。生長中后期需磷鉀肥以促進薯塊的多結、快速膨大。
第一次追肥(提苗促長):栽種后3-5天,針對小苗和弱苗,每畝追施3-5公斤尿素,干旱時結合灌根。
第二次追肥(壯蔓結薯):栽種后30天左右,每畝追施10-15公斤硫酸鉀和3-5公斤尿素,干旱地區(qū)提早,濕潤地區(qū)適當延后。
第三次追肥(催薯肥):栽種后90-100天,每畝追施15-20公斤硫酸鉀,促進薯塊膨大。
鉀肥選擇:使用硫酸鉀而非氯化鉀,以保持薯塊高淀粉含量和品質。
裂縫肥:土壤水肥不足或有早衰現(xiàn)象時,8月中下旬追施裂縫肥,如磷酸二氫鉀、硫酸鉀、草木灰等,通過裂縫澆灌至根部。
葉面肥:田間封壟后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含鈣、硼、鎂肥,促進結薯、膨薯,預防早衰。噴施時間選在晴好天氣的上午9-10點或下午4-6點,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尿素水:對于長勢弱或早衰的植株,在噴施葉面肥時可加入0.5-1%的尿素水。
二、澆水管理
紅薯生長前期(結薯前)應控制澆水,防止土壤過濕導致植株旺長。生長中后期(結薯后)需保持土壤合理濕潤,促進薯塊健康快速膨大。避免土壤濕度過高或過低,保持穩(wěn)定,防止干濕不均影響紅薯品質。
栽種后45天內保持土壤濕潤,避免干旱。若植株旺長,及時控水。田間封壟或薯塊開始膨大時增加澆水次數(shù),根據(jù)土壤濕度每隔7-10天澆水一次。
保持田間土壤60-70%的濕度,土壤握能成團,松手能散落。中午高溫時觀察莖葉,無萎蔫現(xiàn)象說明土壤不缺水。
高溫干旱或莖葉萎蔫時,及時在早晚澆小水增濕。遇持續(xù)陰雨或大雨,雨后2小時內排水,避免積水,雨后適時中耕松土。
采收前10-15天停止?jié)菜?,讓薯塊積累養(yǎng)分,過大濕度可能導致開裂、腐爛。
三、打頂摘心
通過打頂摘心抑制植株頂部生長優(yōu)勢,促進養(yǎng)分向地下薯塊的運輸和積累。適用長勢旺盛的紅薯地,需要分次進行2次左右的打頂摘心以控制旺長。
第一次打頂摘心在主莖蔓長度達到40-50厘米時進行。在側蔓分枝長度達到30-40厘米時進行。
操作方法:在打頂摘心時,掐掉主莖蔓(第一次摘心)或側蔓分枝(第二次摘心)頂部的一小節(jié)幼嫩新芽。
注意事項:打頂摘心應適度,避免過度抑制植株生長。選擇晴朗天氣進行,有利于植株恢復生長。結合其他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澆水等,以達到最佳效果。
四、提秧翻蔓
通過提秧翻蔓切斷氣生不定根,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促進養(yǎng)分集中向薯塊運輸,提高產量和品質。適宜夏季雨水多、土壤濕度大、水肥供應充足、長勢旺盛的紅薯地。
最佳時機在田間封壟后至8月底前,最遲8月底完成,9月后應避免提秧翻蔓。一般1-2次為宜,超過3次可能降低產量。
綜上就是紅薯種植管理的一些要點介紹,實現(xiàn)紅薯的高產豐收并不難,只要大家因地制宜的學好種植管理技巧就行了。
關于紅薯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惠農網(wǎng)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