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粉痂病的癥狀及防治方法
惠農網·農技學堂
22432人閱讀
馬鈴薯是農村地區(qū)比較常見的一種農作物,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的種植時間也不一樣,想要提高馬鈴薯的產量,首先要了解它的種植條件和生長發(fā)育階段,下面就一起來簡單學習了解下。
一、馬鈴薯有幾個生長發(fā)育時期?
(1)發(fā)芽期
種薯自然或人工解除休眠后開始萌芽,至幼芽出*為發(fā)芽期。一般春季25 ~35天,秋季10-20天。
(2)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6或第8葉展平,完成1個葉序環(huán)為幼苗期,又稱團棵。一般15-20天。
(3)發(fā)棵期
從團棵開始到主莖頂葉(第12或第16葉),完成主莖第二輪葉序環(huán)。一般25-30天。早熟品種以第1花序開花封頂,晩熟品種以第2花序開花封頂為該期結束的標志 。發(fā)棵期是建立強大同化系統(tǒng)和轉向塊莖旺盛生長的重要時期 。它是從以發(fā)棵為中心轉到以結薯為中心的轉折階段,地下莖尖端變粗,塊莖開始形成 。
(4)結薯期
發(fā)棵期結束后,進入結薯期,生長以塊莖膨大增重為主。初期莖葉生長漸緩,塊莖體積迅速增長,尤以開花期的10天內膨大最快。繼而葉片開始衰老變黃,甚至脫落,塊莖體積基本穩(wěn)定,但因積累淀粉而不斷增重。一般30-50天。
(5)休眠期
春馬鈴薯植株葉片枯落或秋馬鈴薯因霜枯死,結薯期結東,塊莖成熟,進入休眠期。收獲后,在適宜發(fā)芽的環(huán)境條件中仍保持不發(fā)芽的狀態(tài),稱生理性休眠,即自然休眠。休眠期長短因品種和環(huán)境而異,有的幾乎無休眠期,有的1-2個月,長者達4個月。
二、馬鈴薯對環(huán)境條件有哪些要求?
(1)溫度
種薯在土溫4-5℃時發(fā)根,5 ~7℃時發(fā)芽,10- 12℃以幼芽生長迅速而健壯,以18℃生長最好.通常,高溫下播種時,先出芽后生根;低溫下播種時,先長根后出芽。莖葉生長以20℃左右最適宜,30℃時莖細葉小,7℃時停止生長,受霜凍后開始枯萎。塊莖膨大最適土溫16 ~ 19℃,20℃時生長緩慢,25℃時幾乎停止膨大,30℃左右時塊莖停止生長。
(2)水分
發(fā)棵期土壤最大持水量宜70%-80% ,但后期要控水,降至60% ,以利轉入結薯期。結薯期土壤濕度宣80%-85% 。開花期對缺水尤為敏感,開花初期為發(fā)育需水臨界期 。
(3)養(yǎng)分
吸收氮、磷、鉀的量,按占總吸收量的百分比計,分別為發(fā)芽期和幼苗期為6%、8%、9% ,發(fā)棵期分別為38%、36%、36% ,結薯期分別為56%、48%、55%。整個生育期中,吸收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產5 000千克馬鈴薯需氮22.2千克,磷10.1千克,鉀50.8千克。微量元素硼、銅、鋅對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及改善品質等效果明顯。
(4)光照
馬鈴薯喜光,光照不足或蔭蔽缺光,則莖葉徒長,延遲塊莖形成。長日照下莖葉、花果及根狀莖生長快;短日照條件下,有利于塊莖形成。
(5)土壤
馬鈴薯喜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水便利、通氣良好、富含有機質的輕沙壤土。輕松肥沃土壤是保證馬鈴薯根系發(fā)育和塊莖膨大的重要條件。適應 pH值4.8-7.1,PH值5.5 -6. 5時適于塊莖生長。在堿性土壤中塊莖易發(fā)瘡痂病。
綜上就是馬鈴薯種植的一些必知點,各位還不了解的新手種植戶朋友可以多多了解一下。
關于馬鈴薯種植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惠農網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歡迎閱讀。